院所動態
Detection dynamics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,他強調,“當今世界,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,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,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,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,誰就能占領先機、贏得優勢。”輕工業,這個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,如今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,以創新驅動服務體系完善,實現高質量、高標準發展,就更加重要。
向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,踐行《健康中國行動(2019—2030年)》,健全輕工產業服務體系,促進輕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,推動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輕工產業升級、行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經濟發展,中國輕工業質量認證中心、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、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聯合發起并作為投資人,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指導和行業資源支持下,聯合輕工相關行業協會、學會、科研院所等共同支持參與,會同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共建重要科技服務平臺項目——“中國輕工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園”。9月26日,“中國輕工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園”奠基慶典在滁州舉行,標志著該項目的順利落地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,中共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,中共滁州市委副書記、市長許繼偉,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、中國輕工業質量認證中心主任劉江毅,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劉挺等領導及嘉賓出席了慶典。
(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致辭)
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在致辭中表示,輕工業是重要的民生行業。多年來,全國輕工業蓬勃發展,興旺昌盛,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。如今,中國輕工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園的建設是落實“制造強國”戰略、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。他堅信,“產業園的建成,必將為滁州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,必將為輕工業服務地方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機遇。”
(中共滁州市委副書記、市長許繼偉致辭)
中共滁州市委副書記、市長許繼偉在致辭時也強調,引進中國輕工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園是滁州市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,縱深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,也是繼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安徽分院之后,滁州與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攜手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。“下一步,我們將以中國輕工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園建設為契機,以國家級消費品“三品”戰略示范市建設為抓手,進一步強化科技引領,推進“兩化融合”,奮力推動我市輕工業質量和效益協同提升。”
(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、中國輕工業質量認證中心主任劉江毅進行項目介紹)
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、中國輕工業質量認證中心主任劉江毅對“中國輕工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園”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。該項目總占地面積50畝,計劃建筑面積2.2萬平方米,主要建設一座9層檢驗認證綜合樓及三座細分功能的檢測科研中心,建設期二年,計劃于2021年竣工并投入運營。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建設“國家級綠色食品檢測中心”、 “國家級智能家居檢測中心”、 輕工科研及中試基地、中國輕工業標準研究中心四大項。其中,“國家級綠色食品檢測中心”,開展綠色食品的檢驗、檢測及認證服務;“國家級智能家居檢測中心”,開展智能家居的檢測、評價及智能家居產品的認證服務;輕工科研及中試基地,開展綠色食品、添加劑及加工工藝、日玻、文具、家居等科研開發及產業化推廣服務;中國輕工業標準研究中心,開展輕工產品團體標準的研究、制修訂及國標、行標的制修訂,發揮標準的引領帶動作用。
(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劉挺致辭)
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劉挺則表示,輕工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園項目的實施,不僅為滁州及周邊地區的食品等輕工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務,也為全行業的輕工產品向高端化邁進提供有力支撐。“家電院有幸參與其中,這是我們拓寬服務領域、提升服務能力的新的發展機遇,是我們服務輕工行業的新征程、新起點!”
(張崇和會長和張祥安書記共同按下項目開工啟動球)
項目建設期內將立足于滁州食品及家電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,預先開展部分檢驗檢測及科研項目,邊建設邊運營,為企業提供可靠便捷的質量技術服務,為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管提供保障和支撐,助推企業質量升級,服務行業與地方產業經濟發展。
(領導及嘉賓奠基培土)
輕工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,其包括了食品、造紙、家電等涉及國民經濟分類中的21大類、69中類、213小類,涵蓋了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用、娛樂等消費領域的產業組合群,是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民生產業,也是承啟一、三產業的重要消費品工業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輕工業發展迎來全面爆發期,特別是伴隨著“三品”專項行動計劃、《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》等國家戰略的實施,以及“一帶一路”倡議、“互聯網+”等產業政策推動,以提供生活消費品為主要目標的輕工業體系,開始步入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新階段。中國輕工業正在從主要依靠速度、規模、價格進行競爭的發展方式轉為主要依靠質量、標準、技術、服務、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進行競爭的發展方式。“中國輕工業高端服務產業園”項目將提升行業現有質量基礎設施能力,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,力爭創新研發提升產品質量,做好標準編制、質量監督工作,構建開放、協同、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及交流平臺,促進形成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,激發市場活力。